Hot News

騰訊是時候利用微信創收了? - WALL STREET JOURNAL @ 2013-04-12T20: Back Hot News
Keyword:微信 收費
Concept:騰訊微信 , 用戶收費用戶
微信收費傳聞愈演愈烈,昨日,騰訊微信團隊通過微信向用戶發布一條「溫馨提醒」,稱近期在微博上流傳的「微信要對用戶收費」純屬造謠,「微信絕不會對用戶收費」。這已經是騰訊公司再一次澄清類似收費傳聞,而且措詞更為堅定,意在避免用戶因擔心收費而大量流失。
運營商提出向微信額外收費,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信令網是通信網絡的中樞神經系統,傳導很多控制指令。手機需要先給對方手機發一個信號,對方接到信號,雙方才能通信,這個信號就是信令。在只有語音和短信的時代,通常情況下,信令通道是夠用的。無線網際網路時代,信令量激增,類似微信的APP應用程序需要永遠在線,它與服務器之間會定時通信,告知對方自己的狀態。這種定時發送,類似於心跳,所以每次發送的命令,被形象地稱為心跳包。大部分APP都會發送心跳包,但移動社交類產品用戶數量大,使用頻率高,產生的「心跳壓力」較為突出,包括中國移動的飛信、中國聯通的沃信,以及中國電信的翼聊。其中微信的用戶最多,至今年1月已超過3億。「心跳壓力」對2G/2.5G網絡的考驗遠遠大於3G與4G網絡,信令問題是全球共性問題,但中國的2.5G用戶比例較大。這就是為什麼運營商會專門針對微信提出收費,而中移動是倡導收費最積極的。
「微信商業化的問題一直都是外面的人在為我們著急,其實我們內部並沒有想過微信商業化的問題。」早在今年年初,當時還沒有「微信收費」一說,騰訊公關部助理總經理、發言人張軍在和南方日報記者聊到微信商業化的問題時直言微信並不著急賺錢。在騰訊看來,微信是其在移動網際網路領域的一個決定性的轉型產品,將會是騰訊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支柱,而在馬化騰看來,微信更是騰訊「這輩子唯一國際化的機會」,所以對於微信的商業化,騰訊曾經是高度的謹慎。在2012年度財報電話會議上,騰訊總裁劉熾平也對微信商業化「並不著急」,更表示騰訊要做的則是「繼續增建微信平台,確保微信擁有卓越的通訊及社交體驗。」
隨著騰訊微信等OTT業務與電信運營商的沖突日漸升級,「微信收費」的輿論甚囂塵上。因微信占用運營商的網絡通道,運營商或許將向微信收費,而值得注意的是,這屬於企業間的合作成本分擔與利益再分配,並不等於微信向用戶收費。輿論的混淆與誤解,迫使騰訊微信在官方微博上連續發文表態,並對收費謠言進行一一澄清,同時,馬化騰也明確表示「騰訊不會向微信用戶收費」。(記者 曲忠芳)
據人民日報報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擁有3億用戶的微信業務,將有可能從免費變為收費。最近,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微信有收費可能」的言辭一出,在市場上激起千層浪,有關收費是否合理、應該向誰收費、微信開發商騰訊動了電信運營商奶酪等說法甚囂塵上。專家指出,在互連網逐漸占據主流地位背景下,中國電信運營商不要有打壓對手或盤剝消費者的想法,應面對挑戰做出業務調整,積極開拓創新,打開新的盈利空間。
    新華網北京4月10日專電(記者周文林)近期微信因信令問題有可能被收費的消息受到社會廣泛關注。騰訊微信團隊9日在其官方微博中發布信息稱,目前正與運營商運維部門共同探討信令解決方案,相信會通過共同努力找到解決之道。
“微信收費”之爭,讓許多網民擔心這一免費午餐有可能被終結。但事實上,“微信收費”並不等於“對微信用戶收費”,這是一場與普通網民沒有太大關系的商務糾紛,直接利益攸關方是運營商和騰訊公司。運營商主張“微信收費”是針對騰訊公司的。微信走向商業化是必然趨勢,但其路徑極有可能與QQ一樣,在免費的基礎服務之上,提供用戶自願購買的增值服務,並以用戶為核心資源,獲取廣告等其他收入。即使運營商要額外收費,騰訊的商業化模式注定不會對微信的基礎服務收費,而是將增加的成本分攤到廣告用戶、付費用戶等環節。所以說,微信收費與否,對絕大多數用戶其實並沒有直接影響,所謂“免費時代將結束”也是一個偽命題。
近期,運營商將對微信收費的話題引起公眾廣泛熱議,受此影響,飛信運營公司神州泰岳已經連續兩日漲停。另一方面,騰訊的股價卻因此一路下滑,而未來微信的命運如何,成為投資者們心中最大的擔心。
中投顧問IT行業研究員李方庭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次微信與運營商之間的較量,更可以看作是網際網路與運營商之間的較量。「運營商利潤最高的語音短彩業務目前正受到微信等網際網路OTT業務替代業務的強烈沖擊。正是因為運營商的收益受到嚴重影響,所以運營商才會聯合起來要求微信收費,以求獲得失去的一些市場。」
微信是否要收費?一場不乏大量華人群體,包括4000萬海外用戶,總計涉及3億多用戶的爭議正在大陸持續發酵。中國電信運營商主張收費,因為微信分流了語音、短信業務,占據信令資源,影響了收入;騰訊方面則強調微信增加了運營商的流量,否認將要收費傳聞;而工信部則拋出「有可能收費」的說法。「微信收費」之爭的背後是復雜的利益糾葛與博弈。
在該論壇上,針對目前非常火熱的微信收費話題,論壇主持人首先宣布了一項針對3000多人的調查,引起與會者不小的共鳴。調查結果顯示:「9.8%的人投票支持「只要不向消費者收費就行,支持運營商向騰訊收費」;71%的人反對收費,他們認為『就算微信對消費者免費也不應該向騰訊收費』。」
自上月底工信部部長苗圩首次披露微信有收費可能之後,微信是否收費、怎樣收費成為市民和業界關心的話題。盡管隨後微信官方微博發出辟謠聲明,而騰訊高層也多次表示,即使運營商向微信收費,微信的基礎服務仍會對消費者免費。
上個月,有媒體稱三大運營商在與騰訊談判微信收費的問題,盡管騰訊再三辟謠,稱微信業務不會向用戶收費,但還是有不少用戶將「微信收費」理解為騰訊或運營商向用戶收費。實際上,「微信收費」是指運營商向提供OTT服務的騰訊收費,這與3億多微信用戶並無太大關系,因為騰訊不可能將運營商的收費直接轉嫁給微信用戶,否則用戶可以立即轉向其他同類軟件。
香港文匯報訊(實習記者 張立東 博鰲報道)「微信是否收費?」在博鰲論壇上成了熱議的話題。在日前舉行的「移動互聯:熱點的『冷』思考論壇」上,主持人宣布一項針對3,000多人的調查,結果顯示9.8%的人投票支持「只要不向消費者收費就行,支持運營商向騰訊收費」;71%的人反對收費,他們認為「就算微信對消費者免費也不應該向騰訊收費」。
隨著工信部虛擬運營商牌照的發放,騰訊、小米、YY等在即時通信和數據語音領域占領先機的公司,將進一步侵吞幾大運營商的語音和短信業務。在基礎通信領域具備壟斷優勢的運營商,或許可以通過向虛擬運營商收取租金和接入費用來彌補部分損失。如果他們直接進入該領域與微信等競爭,則需對原有業務進行自我顛覆,正所謂「欲練神功,必先自宮」。只是在自身體制環境下,即使自宮,也未必成功。(梁劍)
微信收費的話題已持續一月有余,近來更是升級,成為公眾熱點事件。以中國移動為代表的運營商要求騰訊對微信用戶收費,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表示,微信有收費可能,但收費不會太高。近日,工信部官員明確表態,「微信收費是肯定的,但具體如何收費還在研究中。」而中國網民幾乎一邊倒地反對收費,騰訊則一再表示,普通用戶正常使用微信的情況下是絕對不會收費的。
博友「牛文文」提出質疑,微信要不要收費,第一是騰訊這家服務提供商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事,第二是騰訊與三大通信運營商之間的事,為什麼工信部官員要出面表態「微信肯定要收費」呢?
工信部的介入,事實上使得騰訊和三大運營商的商業之爭,被拔高至公共政策乃至立法的層面。如果工信部部長苗圩的公開表態代表了行業主管部門的意志,則幾乎在預計不久的將來,「微信被收費」很可能成為一個既定的事實。然而,工信部的這種「官方」的表態,並不能平息微信是否收費的爭議,相反,由於微信收費不僅僅影響包括騰訊在內的OTT行業的未來前景,影響到中國幾億互聯網用戶的切身權益,更可能因為不適時的收費,直接戕害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創新動力,乃至最終影響中國在全球第三次工業革命角逐中的成敗,因而很快由一個商業事件演化成公共事件。微信收費的本質,絕非簡單的OTT企業與電信運營商之間的利益博弈,而是一個多維層面下的很可能影響國家競爭力的重大事件。微信收費之爭,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解讀:
至於收費方式問題,有電信運營商人士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從運營商自身利益出發,肯定會向微信等O T T業務收費,但收費的方式可以更加靈活。一種是采取中國移動在香港推出的微信包月收費,即向用戶收費;另一種,則可以采用法國電信向谷歌收取占用寬帶資源費用的方式,即向O T T服務商收費。從國內的情況看,如果向用戶收費,勢必會影響用戶使用,這不但會傷害用戶,運營商自身也得不到任何好處。因此,運營商最終的收費方式,可能是要求騰訊這樣的O T T業務服務商,按照占用網絡資源的情況,交納相應的費用,以供運營商進行網絡維護。
《經濟通通訊社記者黃燕明8日海南博鰲專電》針對目前非常火熱的微信收費話題,微信產品的提供商騰訊(00700)公司總裁劉熾平認為,在全球其他市場,類似微信產品仍無收費先例,他指出,微信作為基礎性服務不應向用戶收費,「我們堅決相信微信不應有額外收費。因為用戶已在流量上付了基礎費用。事實上,全球其他市場經過討論和熱議,至今沒有類似微信這類應用產品需要用戶付費,我們相信能通過這一產品與運營商找到共贏點。」

 

88iv | Home |  Login
Mobile | Full
Forum rule | About Us | Contact Info | Terms & Conditions | Privacy Statment | Disclaimer
Copyright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